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万向注册”出台两周年,“游戏少年”怎么样了?

2023-09-02 00:02:01      点击:

“以前玩起来没日没夜的。” 王庆的儿子曾沉迷游戏,一度让他焦头烂额。

 

“我做快消市场营销工作的,本来就忙,还得和孩子在‘打游戏’上斗智斗勇。”为了把孩子从游戏里拉出来,王庆想了不少办法,但都只见效一阵子。

 

转变出现在两年前,“830新规”出台后,王庆感觉生活轻松了不少,和儿子的关系也变融洽了。

 

“新规之后,游戏平台有时间限制了,孩子打游戏节制了不少。”

 

王庆所说的“830新规”,在当年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实名认证等做出更严格的限制,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通知》一经出台,各大游戏企业和平台快速响应跟进,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防沉迷”体系。如今,“830新规”实施已满两年,成效如何?青少年离“浅玩一下”还有多远? 

 

成效显著但仍有“路障”

 

经过两年的政策推行和相关企业的技术探索,国内目前已整体构建起先进高效的防沉迷系统。

 

事实上,“830新规”不是第一份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的制度规范。从2005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防沉迷”举措,比如制定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启动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等,2019年也出台相关规定,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

 

从2005年到2021年的“830新规”,未成年人上网门槛标准逐渐提高、时间限制逐渐收紧,伴随着执行力度的提升,“防沉迷”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

 

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伽马数据发布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830新规”出台两年,未成年人“游戏依赖症”有所好转,75%以上的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3小时以内,未成年游戏用户群体整体消费水平处于低位。

 

图/图虫创意

 

数据背后,游戏企业是新规落实的重要一环。上述《报告》显示,在新规落地之后,游戏企业防沉迷系统已经覆盖九成以上未成年游戏用户,两年来,各大头部厂商积极探索更高效精准的防护技术,努力升级平台的防护体系。

 

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作为国内深耕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建设的研究机构,连续几年选取头部游戏厂商的热门手游为样本进行相关研究,其最新发布的《20款手游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测评(2023)》报告显示,各家游戏厂商的未成年人保护水平又有提升,各家平均分为75.6份,比去年升高4.27分。

 

尽管如此严防,以各种方式逃避防沉迷系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其中,未成年人用父母或长辈的账号登陆游戏、绕过实名制认证最为常见。尼科咨询于2022年底发布的《中国年轻玩家》报告显示,有29%的未成年人玩家每周游玩时间超过3小时,因为有82%的家长允许小孩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玩游戏。

 

“我弟弟用外婆的身份证注册的游戏账号,把外婆信用卡都刷欠费了”,晴天生活工作在北京,读初中的弟弟平时跟着外公外婆生活,“外公外婆不知道‘防沉迷’怎么操作,要不是银行打电话,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游戏里充了这么多钱。”

 

除了用长辈信息绕过监管,为规避“防沉迷”系统还衍生出不少黑灰产业。网络平台上出现了租售成人游戏账号、绕开限制的“上号器”、“过脸服务”等,在未成年群体中隐秘地流行。

 

“最严防沉迷”出台两年,已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伴随着规定的持续推行,未成年人上网保护工作已下探至深水区。如何在已有成效的基础上,将“防沉迷”更好地落地到每个家庭,为巩固成果扫清种种路障,值得深思。

 

进入深水区,联动关键人

 

青少年正处于社会认知、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解决孩子的“游戏沉迷问题”,不仅需要平台的技术防范,家庭的监护责任也不能缺失。

 

游戏从业人员费尔的孩子,每次最多玩半小时游戏。谈及“自律小孩”的养成,费尔表示自己有一定的战术,首先是帮孩子筛选适合其年龄的游戏,其次是用丰富活动占满孩子的课余时间。

 

“周末会带孩子去打拳、打球,平时邀请孩子朋友来家里聚会,玩一些线下游戏。”费尔表示,因为课余生活极其丰富,孩子对游戏的渴望和关注度也会随之降低。在他看来,家长是孩子接触世界的第一层滤网,不能完全依赖平台的“未保体系”,毕竟“没有手机游戏,也会有其他东西”。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重要他人”,父母的教化作用是最直接、最高效的。如今,游戏厂商也充分认识到了家长在“防沉迷”中的关键作用,开始将防沉迷系统与“关键人”建立起了关联。

 

比如,网易游戏在旗下百余款游戏或官网产品中,都设置了“网易家长关爱平台”的入口。监护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询和管理孩子的游戏时间和游戏消费,还能在遇到未成年骚扰、未成年诈骗等相关问题,快速找到平台咨询投诉、寻求帮助。

 

网易游戏“家长模式”

 

“这位家长请冷静,您先别打孩子,我们这边尽快核实处理。”

 

小亚是网易游戏未成年人保护团队的一名资深客服,她守着一条全年无休的未成年人专线电话,在接受到家长关爱平台的诉求后,第一时间倾听家长困扰。

 

“日常处理最多的问题是退款投诉,还有家长关于监督孩子游戏的各种问询。”小亚表示,截止目前,网易家长关爱平台累计帮助超过10万家长解决了孩子消费异常、时间管理、退款等问题。

 

技术升级,责任加码

 

“平时打打游戏放松一下是可以的,但前提是不能占用学习时间,也不能影响学习。”上海白领洋洋对她读高中的弟弟打游戏的事,表现得相对开明,“可以,但适度”。

 

引导未成年人“适度游玩”,也正是“防沉迷”制度建设的初心。对于游戏企业而言,为达成这一初心和目标,平台“防沉迷”建设的要更精细、更精准,用技术升级让平台释放更大的责任价值,更周全地为青少年规避沉迷风险和不良信息,守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

 

据网易游戏相关负责人介绍,网易游戏自2005年就在旗下的《大话西游2》和《梦幻西游》电脑版中部署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并根据市场变化持续迭代。今年6月底,网易游戏基于深度学习大模型开发技术,对未成年保护体系进行了智能升级,上线了“AI巡逻员”。相关负责人表示,“AI巡逻员”主要有三大项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基于玩家在游戏中的行为特点,精准识别疑似未成年玩家,并及时进行拦截管控与验证;第二项任务,24小时巡航,随时随地发现并提前干预未成年玩家不理性消费行为;第三项任务,则是利用不良信息AI识别模型、未成年人社交风控模型等技术,对危害未成年人的信息进行全天候的多维识别、监控与打击。

 

网易游戏的“AI巡逻员”在工作中

 

在“AI巡逻员”的帮助下,未成年人识别和不良信息过滤效率均有所提高,“防沉迷”技术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提升。据网易游戏数据统计,AI巡逻员试运行至今,已成功辨别出使用成年人身份进行游玩的未成年人超500万并将其纳入监管,每月过滤不良信息超7300万条。

 

与此同时,网易游戏在技术升级的辅助下,针对屡禁不止的违规租售号行为,在过去司法维权基础之上,深入黑产链条源头,开发租售账号识别模型,“今年暑期至今已封停黑产工作室账号121万个,防止该类账号流入市场、流向未成年人”,网易游戏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为青少年筑起触网防线,引导和帮助他们提升网络信息判断能力、真正形成信息“免疫力”也十分重要。

 

基于此认知,网易游戏多次联合检察院、教育局等单位开展各种主题的教育培训,比如最近,针对利用游戏进行诈骗的新情形,网易游戏率先在《蛋仔派对》游戏中上线“诈骗预警-诈骗阻断-诈骗举报”等三大核心反诈产品功能,同时联合上海通信管理局、上海公安、广州公安、杭州公安等单位开展“防诈宣传”系列活动,通过游戏内植入“防诈知识答题”、“防诈主题地图”和连载防诈漫画/动画视频等形式,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安全防护知识。